中国足球彩票

图片

你正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保障你的数据安全及获得最佳浏览效果,请使用最新版本的浏览器。

我们建议使用chrome或Microsoft Edge浏览器。

若你当前使用的浏览器为QQ浏览器、360浏览器、2345浏览器等仍出现该提示,请切换至极速模式。×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 政务专题 > 城市更新行动进行时 >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 工作交流
城新城意|千年名城有了百人“守护官”
2022-05-12  15:57    来源:广州日报

  近日,广州老城区多了一个热门打卡地:在珠江前航道和西航道交汇的黄沙江岸,慕名前来的年轻人以江边的老仓库、大榕树和火车头为背景拍下一幅幅美照。很多网友留言问这是哪里,老广州对这里再熟悉不过:这里前身是广州的“老南站”,即粤汉铁路黄沙车站,有着辉煌的历史。

  曾几何时,粤汉铁路黄沙车站旧址空置多年,不少老广州担心这座老车站渐渐地会从这座城市的记忆中消失。基于对城市历史文化的珍视,围绕这座老车站,一个活化利用的豪华团队开始组建,采用微改造“绣花”功夫,深入挖掘老车站的历史价值,城市规划部门跟踪服务,何镜堂大师团队参与设计,老铁路人和热心市民捐赠4000多件藏品……

  从黄沙车站旧址到诚志堂货仓旧址、广州啤酒厂麦仓旧址,一个个历史文化建筑的活化利用背后,一大批千年名城的守护者、志愿者正在加入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之中。其中,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广泛吸纳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保护爱好者、高校学生、社区居民等各方力量的基础上,经全民募选、专家评选等确定了102名广州名城守护官,组建了广州市第一支面向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志愿者队伍。

  在这些名城守护官的带动下,越来越多人开展名城保护志愿服务,通过巡走记录、研究创作、社区营造等行动,共同守护广州历史文化遗产,守护城市记忆和乡愁印象。

在黄沙车站旧址上,以“绣花”功夫精心打造的广州铁路博物馆。

  新故事

  看广州这三处工业遗迹大变身

  守护黄沙车站旧址: 用“绣花”功夫留下铁路发展史

  展馆即将在近期对市民开放,广州铁路博物馆副馆长陈志雄和他的同事们正在为此而忙碌准备中。说起“老南站”的故事,大家如数家珍。

  “老南站”始建于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兴修粤汉铁路之时,原称黄沙车站,是粤汉铁路起点的客货综合站。出生在附近的“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于1911年至1912年期间,曾在此办公一年半。后因粤汉铁路客运改站,黄沙车站遂改为以货运为主,到上世纪90年代一度成为华南最大的水陆兼备、站港合一的特等大型货运站,对繁荣广州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2005年,因城市改造发展规划需要,车站正式关闭。

  “老黄沙车站的存在,是一部活生生的广州铁路乃至中国铁路的发展史。我们想让百姓留下对这座城市的记忆。”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荔湾分局总工程师朱岚说。2014年,广州市将黄沙车站旧址遗存的带站台仓库建筑认定为广州市历史建筑。后来决定将粤汉铁路黄沙车站旧址活化利用,将其打造为广州铁路博物馆,助力弘扬铁路文化。同时保留保护好场地内的大树老树,场地完全对外开放,与滨江绿地和珠江景观结合,营造滨江公共空间。

  来自社会各界的守护者、志愿者,尤其是老铁路人的热心参与让陈志雄备受感动。“博物馆现有藏品4000多件,绝大多数藏品是由铁路单位、铁路职工或家属以及社会热心人士捐赠的。博物馆的露天展区最近还迎来了许多市民打卡拍照。”

  陈志雄介绍,广州铁路博物馆在百年黄沙站原址上打造,整体建筑保留了基本的原始风貌,分两个展馆和一个露天展区,集陈列、收藏、展示、科普、教育于一体,旨在讲述铁路历史,传播铁路知识,宣传铁路文化。

  铁路博物馆的改造蝶变是广州加强历史建筑、特别是工业遗产保护传承的一个典型样本。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谦认为,广州的工业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比国内一些老的工业城市要早得多,这是广州的特色、也是广州的优势。珠江前后航道两岸聚集了众多的工业遗产,是广州近两百年的工业发展史缩影,也是民族、国家的复兴史,更是近代亚洲工业发展的代表。珠江前后航道工业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是推动广州迈向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步。

诚志堂货仓活化为太古新蕾幼儿园。 图片由园方提供

  守护诚志堂货仓旧址:珠江边的工业遗产变身幼儿园

  珠江后航道浓缩了广州工业发展历史。时隔多年,“名城守护官”叶嘉良还记得,当时他和几名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海珠区珠江后航道片区“扫街”时发现民国仓库建筑的情景。

  货仓建筑风格独特,其西式红砖砌法和通风高窗与中式仿镬耳山墙的融合尤为特别。跟珠江后航道很多著名的外资大货仓不同,这座民国仓库的体量没有那么大,留下的确切资料很少,据推断是民族资本工业建筑。仓库朝珠江的门口高处柱石上可辨认出写有“诚志堂货仓自墙”的字眼,于是他们将仓库定名为“诚志堂货仓”,作为广州市历史建筑线索进行推荐。

  “诚志堂货仓建筑风貌特色鲜明,而且建在珠江边,见证了广州当时发达的工商业历史。”在文保爱好者的呼吁和推动下,诚志堂货仓旧址于2014年被公布为广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后来又在2018年被列为国家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项目。

  为了让诚志堂货仓焕发新活力,广州市组建了业主单位、设计单位、政府部门参与的综合团队,通过政策、技术、制度的全方位手段,探索系统解决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堵点难点的实施路径,最后决定将其活化成为太古新蕾幼儿园。

诚志堂货仓活化为太古新蕾幼儿园。 图片由园方提供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名城保护处三级调研员姜彦军认为,历史建筑区别于文物保护单位,最大特色在于其使用价值,以及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活化利用前,诚志堂货仓旧址的建筑保存状况不佳,被鉴定为危房,因此对建筑进行加固处理必不可少。而消防则是历史建筑活化的另一痛点,基于优于原有状态、满足新功能标准的设计原则,设计团队在原建筑基础上,新增消防疏散楼梯,增加消防设施,满足消防验收要求。另外,项目采用装配式钢结构的技术方法,确保建筑外立面不改变,新增独立钢结构内框架,确保新增钢结构与原结构脱开,不影响建筑本体承重结构。

  诚志堂货仓旧址的修缮极大改善了建筑的生存状态和城市风貌,投入运营后,补全周边小区幼儿教育服务短板,成为区域重要的公共服务设施。据了解,现在该幼儿园每年提供幼儿学位120多个,其活化利用获得2019-2021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成为利用历史建筑改善老旧小区公共服务建设的国家典范。

  守护广州啤酒厂麦仓旧址:旧麦仓变成建筑师工作室

  广州市历史建筑广州啤酒厂麦仓旧址、旋转铁架楼梯、记录着工业历史的路名……走进位于荔湾区西村的“原创元素创意园”,一派充满艺术气息的景象扑面而来,让人眼前一亮。

  原创元素创意园联合党支部书记杜小云告诉记者,荔湾区西村一带曾是民国时期“广东省营第一工业区”。屹立在珠江支流增埗河畔的广州啤酒厂麦仓旧址高40多米,可以说是西村辉煌工业发展史的见证。十年前,广州啤酒厂旧址“退二进三”改造,61栋旧厂房、车间、办公楼建筑组成了多元化产业社区“原创元素创意园”。

  通过功能活化,构建工业遗产文化创新空间,曾经的工业遗产焕发第二春。走进园区,记者看到其中一处麦仓建筑已被改造为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该空间位于啤酒厂麦仓十二个混凝土圆筒仓上,是一个58米长、7.5米宽的空间,墙壁上方有采光高窗,地面满布方形孔洞。在过去,从江边运来的小麦被输送至该麦仓顶层,倒入中空的麦筒,取用时从下面打开。

历史建筑广州啤酒厂麦仓旧址顶层活化成为建筑师工作室。

  据了解,当初相中该建筑的建筑师团队在活化改造过程中,尊重历史建筑原貌,并结合办公空间的需求,使用简单的现代建材如钢材、原木和玻璃等,营造出现代素净的办公环境。建筑两侧外墙开凿的落地窗使筒仓顶靠外的半圆空间成为工作室的空中露台,可于工作之余一览美景。麦仓工作室改造项目用心用情的改造得到了建筑业界的肯定,成为广州工业遗产改造的精品之一。

  郭谦认为,广州目前正在推进的铁路博物馆、诚志堂、麦仓工作室等几个项目的开发过程催生了一个很好的模式——政府引领、企业参与、有机更新,通过名城守护官等提高社会参与度,该保护就保护、该开发就开发,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珠江前后航道工业遗产保护要与城市开发建设并行,通过宏观地块的平衡,实现制度创新,满足遗产保护前提下的开发建设,具有极高的政治、经济、社会价值和效应,把单纯的城市开发项目升级逆转为城市文化品牌项目,成为全国工业遗址活化更新、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文化引领,新时代的样板。

  新意思

  名城守护官

  是指经公开选拔招募且登记在册统一管理、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自愿奉献时间、精力和智慧的,以服务于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事业,从事历史文化价值挖掘研究和创新性转化,致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参与社会监督等相关志愿服务工作的市民群众。

  为进一步激发全民参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热情,营造“城乡历史文化共爱共保共享”良好氛围,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广泛吸纳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保护爱好者、高校学生、社区居民等各方力量的基础上,经全民募选、专家评选等确定了102名广州名城守护官,组建了广州市第一支面向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志愿者队伍。

  名城守护官队伍聚焦开展历史资料挖掘、口述历史记录、历史街区走读导赏、进行社区进乡村进校园宣传和艺术创作、历史街区风貌动态记录等志愿活动。

  新说法

  “保护”+“发展”

  踏稳“两条腿”

  工业遗产、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是广州市名城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面对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时代命题,如何踏稳“保护”与“发展”两条腿,处理好“老”和“新”的关系,是广州名城保护必须处理好的重要课题。

  “我们坚持人民至上、规划引领、建章立制、绣花功夫、共同缔造,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利用、保护与民生、保护与生态的关系,擦亮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金字招牌。”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邓堪强表示,广州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顶层设计,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制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五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强化市文物管理和名城委的统筹协调作用。同时,培育名城守护官、名城保护联盟等志愿组织,提高社会参与度。

  广州还开展全面核查整改全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建立台账,摸清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家底,形成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保护对象“一图一表”,完成所有26片历史文化街区、13处中国传统村落、815处历史建筑挂牌。

  历史文化名城数字化、智能化是广州的“独门秘籍”。广州牵头制定国家行业标准《历史建筑数字化技术标准》和省级标准《广东省历史建筑数字化技术规范》《广东省历史建筑数字化成果标准》。推动“云上广州名城”建设,结合“科技+互动”“情景重现”等方式,提供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式体验,发挥数字传播范围广、速度快、交互性强等优势,逐步推进历史文化遗产内容数字化和传播智慧化,通过数字化全方位展现广州历史文化。

  数说

  6个层级保护体系

  以20.39平方公里历史城区、26片历史文化街区、19片历史风貌区、1+6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91个传统村落、828处历史建筑、3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9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373处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312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613处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40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6个层级保护体系,实现从物质层面到非物质层面的全要素保护。

  34个

  编制34个历史地段保护利用实施方案,有力推动了永庆坊、泮塘五约、新河浦、沙面、海珠广场等历史地段的保护落地实施。

  102名

  全民参与,共爱共保共享意识整体提升。组织招募102名“名城守护官”志愿者,620名城市体检观察员和272名地区规划师,组织历史文化保护“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展馆”“历史建筑摄影大赛”等公众参与活动。

  9条

  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分期分段逐步推进最广州历史文化步径建设,串联一批最能反映广州历史底蕴与文化特色,最能展现广州传统风貌特色的建筑、街道、街区、园林,展示广州魅力,打造广州文化符号,让广大市民日用而不觉中接受文化熏陶。推动9条“最广州”历史文化步径建设。(记者 廖靖文)

附件下载

-